4、5歲的小朋友,最害怕的一句話是什么?
不一定是爸爸媽媽的批評和威脅,而是來源于小伙伴威脅:“我不跟你玩兒了。”
有孩子之前,我從來沒想過別的小朋友一句話,就能對孩子產生那么大的影響。
昨天和幾個寶媽聊起這個話題,才發現“我不跟你玩兒了”這句話,可以榮登孩子們最害怕的一句話榜榜首了。
有個寶媽在群里說:
“我女兒在和他表哥玩的時候,他表哥一不滿意就是用這句話威脅我閨女,我閨女就會乖乖的聽話還跟他哥說對不起,都成常事了。因為這孩子一直在我家住,一天到晚的跟我閨女在一起,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的。“
還有一位寶媽表示情況一樣:
“我家寶寶五周歲了,她特別喜歡和小伙伴玩,誰要是一說我不跟你玩了,她立刻就會哭起來,恨不得啥要求都答應人家!人家一說我還跟你玩立刻屁顛屁顛跟人家玩!”
這些孩子,為什么這么害怕別的小朋友不跟自己玩兒了呢?
2~5歲是孩子的人際交往敏感期,這一階段,孩子跟小朋友玩兒的需求非常強烈,這是孩子內在生命里的驅使,這個階段,他會不斷重復人際交往過程。
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,到尋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開始相互依戀,從和許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兩個小朋友交往,孩子自己經歷了人際交往的全過程,而這種交往智能是與生俱來的。
而正因為和別人玩兒是這個階段所有孩子的剛需,所以能不能和其他小朋友玩兒,會成為兒童群體中的“硬通貨”,成為孩子的攀比對象,這時候,“和別人玩兒”的意義就不單純是玩兒了。
而且,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從朋友身上開始尋找認同感。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會逐漸從看重父母的評價,過渡到看重同齡人的評價、老師的評價,所以他會非常在意有沒有人跟自己玩兒,這代表著自己是否受歡迎。
當別人不和自己玩兒,孩子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,所以會特別患得患失,而此時孩子還沒有學會“要面子”,所以他會拿出自己最大的真誠來請求小伙伴。
而率先掌握這個秘密,并且試圖控制別的小朋友的孩子,就會利用這句話,來建立自己的“權力”。
“我不跟你玩兒了”
“大家都別跟他玩兒”
“你把你的玩具帶過來我就跟你玩兒”
……
這是孩子世界中的江湖。
而特別害怕別人不和自己玩兒的孩子,無疑是處于這個江湖的弱勢地位,而且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,很容易討好型人格。
討好型人格,不管在什么人面前,下意識的就是想討好別人,甚至不自覺的想去做一個討喜的人,而不能拒絕別人,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。而且孩子在做自己的決定,做自己的事情時,也總會在意“別人的看法”,被這樣自己想象出來的束縛,決定自己的人生,這樣活著是很累的。
而當孩子別拒絕玩耍時,父母的鼓勵引導和作為后盾是非常重要的,這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自信以及人際交往能力,尤其是人際關系的處理。
那么當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,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呢?
不得不說,很多家長也不知道怎樣引導才正確。
有的認為:他不想跟你玩兒就算了,你自己玩兒或者找別人玩兒!
有的認為:大人可以帶著孩子去找那個孩子,告訴他這樣對別的小朋友是不對的,大家要公平開心的玩兒。
還有認為:大人沒有必要干預孩子們的事情,讓孩子自己處理就可以。
這幾個角度,似乎都可以,各有各的道理,不過都沒有幫助孩子看清問題的本質。
如果是我的寶寶遇到這種情況,我會問他,你想跟他玩嗎?如果想,你自己想辦法讓他愿意和你玩;如果不想,那就不要在意他是否要跟你玩。所以不要在意別人說什么,要看你自己的想法。
為什么要這樣說呢?
是為了讓孩子擁有對自己的控制權。
首先,如果你想和別人玩兒,要主動找到方法。
和小朋友玩兒,是孩子的剛性需求,不是簡單說一句“他不跟你玩兒你也不跟他玩兒”。
其次,如果孩子可以不跟對方玩,被“我不跟你玩兒”這句話威脅,反而開始患得患失,那么引導不要被別人的語言和行動所影響,堅持自己的想法,做自己想做的事,也不需要在意周圍人怎么說,這樣就不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。
孩子的世界簡單而純粹,大人可以不必干預太多,不過讓孩子學會掌控自己的內心,這一點真的很重要。
推薦閱讀:華人時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