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語言氣質。
你的聲音品質很重要。有的人聲音清脆、透徹,孩子愛聽,有的人聲音低沉、微啞,認為孩子不愛聽,甚至有的家長說我天生就這樣的聲音,無法改變怎么辦?
這個問題我想我們只能是充分發掘出自己聲音的特質。
比如宋祖英的聲音很好聽!費玉清的歌聲繚繚繞繞送你千里之外。
李谷一的聲音,春晚時一曲難忘今宵,不聽完這首歌都不算是過年了。
可是有沒有想過,阿杜、楊坤的《無所謂》、刀郎的歌,他們的聲音怎么樣?一樣有太多的人喜歡。
周迅的聲音,又有多少人喜歡?淘寶帶貨女王薇婭的聲音呢?
我們的聲音要去研究,去琢磨,怎樣更能配合你的表情、動作、眼神去表情達意,這樣的聲音孩子就會愛聽。
所以聲音不在于你的先天條件,而在于你如何呈現。
郭德綱說,相聲有四門功課,說、學、逗、唱。說,你在臺上說,臺下最后一排觀眾要能聽清你說的每個字,這說明說是可以練的。
家長朋友們,我們可以配合表情、動作、眼神的說,讓孩子愛聽、喜歡聽!
2. 語言節奏。
人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,在打電話時,接通電話的一個“喂”字,都會讓你有不同的感受。
如果對方說“喂。。。”,覺得有戲,可以兒女情長,還能說幾句。如果對方短短的“喂!”你就想趕緊掛掉。
應彩云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例子:
在人聲嘈雜的火車上,一個賣板栗的走過來。如果她也是喊著說,那誰也不會愿意聽。
但這個姑娘,一踏進車廂,聲音低于嘈雜聲,放慢節奏---板栗,新鮮出爐的板栗,美味又美容的板栗。
所有人都安靜了,聽著這個聲音,可當小姑娘走過后又開始嘈雜起來。
這就是語言節奏的魅力,家長朋友在說話時,也可試試低的有節奏的聲音,吸引寶寶的注意力。
3. 同一語境,語言氣質不變。不同語境,語言氣質多變。
在臥室里和在操場上的聲音是不同的,在臥室里的聲音要溫暖、在操場上的聲音要干練。
所以,在帶孩子運動的時候,聲音要高、利落。在臥室里講故事要輕柔。
但是在同一語境中就不要變。平時跟寶寶說話的聲音平和的,可家里來了客人時,聲音突然變得柔聲柔氣,變得你自己都不舒服了,孩子也會感到奇怪,心想:我媽媽今天這是怎么了?
讓寶寶能認真傾聽,提問的方式也很重要。
對寶寶提問,要從易到難,這樣才能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低到高。
1.記憶性的提問:這是聽完故事后最簡單的,如,問故事的名字是什么?故事中都有誰?他們在干什么?
2.思考性的問題:這是兩只什么樣的鼠爸爸和鼠媽媽?你喜歡它們嗎?促使寶寶進行思考。
3.假設性的提問:假如你是鼠爸爸和鼠媽媽,你會怎樣愛自己的寶寶呢?
如果您的問題,一味的簡單,會讓幼兒感到疲勞,不去思考失去興趣。
如果您的問題,一味的是思考性的問題,孩子也會疲勞。
一般情況下,3歲以內的寶寶,應大多是記憶性的描述性問題,如,問是什么、看到了什么等,有兩個思考性的問題為宜。到了6歲多些思考性的問題為宜。
當然,家長朋友們切記不要自己自問自答,這樣就沒給孩子回答的機會。
提問后也要給孩子思考的時間,還要本著孩子答對了表揚,答錯了鼓勵的原則,激發幼兒說的愿望。
營造良好的聽的環境,講求說話的色彩,有效的提問,會讓寶寶能喜歡聽、愿意聽并有傾聽的習慣,從而促進幼兒對問題的思考。
推薦閱讀:百姓資訊網